上海杨浦区228街坊的蝶变重生
—— 新时代人民城市的社区
人民生活物质水平的日益增长,城市更新建设品质的不断发展,让具有70年历史的建筑风貌社区融入当下的日常生活,让历史记忆与街区未来和谐共生的城市更新发展理念,杨浦长白社区228街坊的改造更新与提升完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案例。
228街坊是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代工人居住区,原先名为“长白一村”,是建国后上海第一批“两万户”工人新村,也是上海现存唯一的“两万户”历史风貌住宅,更是上海这个现代工业摇篮发展中的特殊现象。上海工业发展在开埠后达到新的高度,大量劳动工人涌入上海,并居住在条件恶劣的棚户区,建造工人新村成为破解工人居住困境问题的唯一选择。1952年,为解决三百万产业工人的住房困难,上海率先以“工人新村”为理念,首次由中国建筑师独立设计,建成了可供两万户家庭居住的9个村,“两万户”因此得名。
历经约七十年的时代变迁和人口增长,局促有限的空间环境和生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居住需求,统一扩建和自发加建在“两万户”中不断发生,城市更新旧改的呼声日益增强。杨浦区及时发现问题,启动保护改造、整体更新,以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赋价值为引领,力求将228街坊的物理空间改造和公共服务植入的有机结合,力求将228街坊打造成一个留存历史与记忆、传承光荣与梦想,集生活、商业、文化和休闲等公共服务为一体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样本,新时代人民城市的幸福社区。
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街坊首先确定了跨越70年的建筑风貌保护与共生空间形态,形成了228典型的街坊特色。如何能更好的体现228街坊的功能特色风貌、提升228街坊的景观环境品质,整体完成街坊形象功能、风貌特色的塑造,成为建设后期直至改造完成后需要完善的重点任务。
经过设计团队初步研究发现,在已经形成的228街坊基本空间格局的场地上,将历史记忆文化内涵与当代功能需求结合并进行整体环境优化,成为工作的核心与难点。通过现场调研与研究,228街坊是建国后工人新村的活样板,呈现出不同时期工人新村迭代的风貌,极具特色。在街坊内,有修旧如旧的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工人新村,有 20世纪90年代的现代工人住宅,也有21世纪20年代的当代长租公寓。这些不同时期、不同风貌的的工人住宅建筑,承载了新中国工人集体生活记忆的共享邻里关系,传承了两万户劳动精神内涵,是杨浦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工人集体居住的历史范本。同样,也揭示了完整保留街区70年历史共生的特色风貌环境是此次提升的核心,将全面提升228街坊及周边片区的环境品质,统筹把控街坊整体风貌视为重点,整体提升项目以“项目包”的形式统筹内部环境打造、周边道路美丽街区以及周边多层住宅美丽家园等项目,全面塑造228街坊及周边片区的环境品质。
在风貌共生规划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团队对整体区域提升还提出“延续历史风貌,强调文化内涵;强化功能提升,完善服务配套;优化街区环境,提升景观品质“三大提升策略,力求从空间环境形态和城市功能服务等多维度将228街坊打造成为一个历史风貌与功能配套兼具的新时代人民城市幸福社区的策划与策略。
在花园特色景观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团队将工人新村视为一种集居形式,体现了田园城市的理想,蕴含着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因此,团队从田园城市塑造的角度出发,挖掘区域空间及人文精神,将花园环境的塑造确定为此次提升的重要策略。团队设计利用木质围栏与绿化景观结合,打造具有传统风貌的花园庭院景观,并依据建筑空间与功能,设置花园外摆,形成共享休憩的活力空间,提升整体环境景观品质。此外,结合街坊中心大草坪空间,置入露天电影、户外儿童足球场、景观廊架、中心舞台等功能,将共享与花园的理念结合,打造一个功能复合,环境优美的工人新村共享交流中心。
在特色强化策划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团队充分挖掘50、90、20年代“三世同堂”的特色视角,创新性地设计塑造了228街坊特色标识logo,打造228特色品牌符号,强化区域的独特性。同时,在街坊设计置入老工人新村入口标识牌坊及地面文化标识,通过具有历史记忆的城市标识,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和具有历史记忆的精神堡垒,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很强的空间标识记忆,这不仅提升了空间环境景观,也传承了历史文化精神。
在街区整体精细化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团队推进了对于完整街坊与周边环境的整体设计,对街区外围环境提出了整体提升策略,并严格把控其他周边项目的设计方案与实施,协调统一整区域的空间环境。团队设计将228的品牌外延,结合街区精细化景观提升,对周边住区建筑、沿街建筑立面、围墙、街道平面、公共空间绿化、城市家具等提出针对性的设计策略,精细化设计沿街店铺的店招店牌及门窗。结合每家店铺的业态功能及现有空间,一店一招精细化设计提升,大幅提升沿街立面品质。同时团队还提出对现状沿街的两处变电站建筑提出立面优化改造,旨在将环境中原本的负面环境转换成为可休憩、可欣赏、可互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塑造一个统一的、高品质的、环境优美的风貌街区。
【作者】
薛鸣华:上海安墨吉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园林硕士
王林: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城市更新保护创新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https://www.clc.gov.sg/research-publications/publications/urban-solutions/view/issue-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