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更新
1.工程概况
项目位于上海徐汇区内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总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是上海市中心城历史建筑和空间类型最丰富、风貌特色最为鲜明显著、人文底蕴的风貌区。 本工程基于全系统、全方位的风貌保护、品质提升与文化传承,通过微设计、微更新、微治理以及长期坚持的精细化管理,围绕“点、线、面”的提升策略,塑造了一批有文化意蕴且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构建了多元丰富的海派文化特色风貌区。
2.设计特点
摘要: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近五年来,从对历史街区对保护和传承工作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眼、问题导向,系统研究、全局思考、协同共治、疏堵结合,规划引导,自主调整、活力温暖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与社区共同缔造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
创作理念:
在风貌保护的层面,按照“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的指示,通过全界面、全周期、全要素的地毯式调研,全方位锁定风貌保护对象,围绕“点、线、面”提出整体保护、整治与提升策略。并创立了“一栋一册”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和体系,与多部门配合,对保护对象实现全生命全周期的长效管控。在文化传承的层面,通过共同缔造公共社区平台的方法,街道、社区规划师、居民以及多部门共同参与。在风貌保护的前提下,深入挖掘风貌区历史文化资源,配合已有的文化设施,不定期举办文化艺术活动,营造高品质的交流活动空间,打造文化风貌街区。技术实现:
(一)点上通过“精雕细琢”,房屋安全与居住品质得以提升;选取风貌建筑展现保护和延续街区文脉、记忆,软硬共治,内外兼修,围绕历史建筑、文化名人、社会精英等不同主题进行打造。同时,设立了历史建筑“第三方专业监管”、“小样专家评审”等制度,确保修缮效果符合要求。如永嘉路511号,首先,对其恢复了建筑外部历史风貌,入口空间结合街角形成口袋广场。其次,将历史风貌延续至内部空间,对室内进行修复与提升,转变成为“城市客厅”“城市图书收藏室”。最后,与京剧院合作举办了“海派京剧名家”的文化艺术活动,为511号注入了文化活力。
(二)线上通过“去粗存精”,街区有序与整洁风貌得以再现;对风貌区内多条风貌保护道路进行了整治与景观品质提升,传承高品质生活的街道环境。对店招店牌、墙面地面等、空调信箱等街道十要素,结合历史风貌进行“一栋一图”“一路一册”精心设计、街道及社区规划师与居民协商沟通、多部门协同实施联合整治的共同缔造方法,全面提升街道环境品质。对立面、平面、沿街设施三大方面进行了精细的设计与系统性的提升。对岳阳路、建国西路、永嘉路、嘉善路、高安路、太原路、淮海中路等多条道路的历史风貌品质与景观品质进行了显著提升。同时通过多处富有文化意蕴的空间节点串联成线,并举办了“闪回1912”“落叶不扫”海派文化秀等文化艺术活动,进而激活整条街道乃至整个街区。(三)面上通过“整体打造”,小区整体环境品质和管理能级得以提升。在道路整治的同时,向小区延伸,围绕衡复风貌区精细化管理、架空线入地、历史建筑修缮等,采取“微治理、微更新、微改造”的方式,打造有温度的街区巷弄。如永嘉新村,通过“硬治理”和“软治理”双管齐下,打造衡复风貌样板小区。首先,完成了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性修缮,恢复了建筑风貌,包括屋面、外立面以及内部公共区域,解决了老百姓“急难愁”问题;其次,对住宅小区实施了综合治理,主要包括绿化、围墙、非机动车停车房等公共设施。同时结合精细化管理,使小区整体环境面貌有显著改善;最后,建设亲民服务型居委会,创建有颜值、多功能、带温度的居民自治空间,定期开展便民服务、举办文化活动,成为凝聚公共精神的有效载体,使居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通过整治提升工作将永嘉路578号馒头店变为“街边美术馆”,结合功能活化、公众参与、艺术激发方式等将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有机结合,并以点带面的活化城市。以上海市城市空间艺术季为契机,街道举办了若干次市级文化活动,也逐步发展成为了周边老百姓自己喜爱并自发组织活动的公共文化艺术空间。
3. 技术说明
(一)创新制度:在全国率先创建社区总规划师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社区总规划师制度,搭建与政府各部门、与社区居民等多方共同协调、沟通达成共识,最大程度落实相关保护更新目标,并结合区域网格中心实现长久管控。为上海的城市更新、文脉传承和精细管理方面贡献了更多徐汇样本;
(二)长效机制:通过创建了“一栋一册”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流程,以网格化、成体系、全过程的方式全面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通过建立了“一栋一图”“一路一册”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流程,对街道各个要素、社区空间进行全生命全周期的导则指导与监督管控相结合的长效治理;力求打造历史街区城市精细化管理与社区共同缔造的长效机制;